記者近日走進梓潼縣三泉鄉天星村二組的泉源家庭農場,若不是農場內時不時傳出豬的叫聲,很難將其與生豬養殖場聯系起來,因為幾乎聞不到豬糞便的臭味。“秘訣就在于大力推行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對豬糞便進行了干濕分離,變廢為寶!”梓潼縣農業局工作人員白東告訴記者。 泉源家庭農場創新方式治理畜禽糞污的背后,是我市近年來加大對該項工作推進的縮影。據測算,全市養殖主要畜禽每年產生的糞污總量為1929萬噸。如何有效消納這一數目巨大的污染源,并使其變廢為寶,考驗著我市各方的智慧。 亮招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在泉源農場的養殖場一個角落,記者看到,生豬每天產生的糞污進入農場的化糞池,進行干濕分離。干的部分將用作土壤堆肥,濕的部分則通過大型沼氣池進行發酵,產生的沼氣家用,沼液則進入旁邊的獼猴桃種植基地。“整個流程都做到了無害化處理。”該農場負責人白飛龍說。 同樣是發展循環農業,與該農場相隔約10公里外的梓潼縣許州鎮天寶村“20萬蜜柚基地”則有“新招”。與泉源農場不同在于,該基地將貧困戶散養模式變成集中養殖,解決生豬糞污分散排放的難題。這樣的模式已在該縣多個鄉鎮推廣。位于梓潼縣長卿鎮石河村的四川圣迪樂村生態食品有限公司高品蛋雞場,則運用工廠化模式解決養殖糞污,將雞糞加工成有機肥還田,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 ![]() 技術人員講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下獼猴桃的生長特點 伴隨著“沃野綿州”工程的實施,各相關單位均瞅準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良機,破解農村巨量糞污難題。三臺與鐵騎力士集團建立的“百萬頭健康生豬產業項目”、安州區塔水鎮七里村神雨生態養殖公司貧困戶“零風險”生產模式以及鹽亭縣適度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模式等,在具備條件的區域內適度推廣。 目前有畜禽糞污現狀堪憂與治理投入與需求矛盾突出兩大問題……王均沛認為,推行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可打通種養業協調發展通道,實現主體小循環、區域中循環、縣域大循環,開辟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嶄新空間。同時,相關部門也加大畜禽養殖糞污處理利用設施的投入力度,扶持沼氣工程建設,推進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建設,扶持有機肥生產加工企業進一步擴大糞污消納能力。中國綿陽新聞網訊(楊輝 實習記者 裴玉松 文/圖) |
留住青山綠水發展循環農業——四川綿陽多措并舉
時間:2016-10-18 閱讀: